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10-22

以广东887700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为例

郭华鸿

(广东887700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510450)

 

摘 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发挥整体育人合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切合实际的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以“新三中心”为理念的大德育平台体系;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关键词:构建  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  理论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希望德育做到“上天入地”,既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又要充分体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然而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南京航空大学刺杀室友事件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表明高校德育工作现状仍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仰迷茫、道德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德育实效,笔者认为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途径,并且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大德育课程体系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大德育

所谓大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现代“整体德育”。它超越了以观念养成、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融合了政治参与、法律规范、心理调适等诸多现代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大德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等。1

2.大德育课程

大德育课程是与传统德育课程相对应而言的现代德育课程,也可称为整体德育课程。传统德育课程往往指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理论素质的课程,在高校中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形式上则主要是课堂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理念基础上的大德育课程无论在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还是教学组织形式上都较之于传统德育课程有很大变化。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高校大德育课程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一些政治学、法学、伦理学、人生学等具有德育意义的选修课,也属于德育课程的范畴;其次,就课程的表现形式而言,现代大德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形式。所谓显性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由此可见,大德育课程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等学科课程,也包括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各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影响的课外活动,还包括一些“并非教师所教”但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产生了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的课程,如校园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等;第三,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大德育课程既包括通过课堂教学来展开的,主要是一些理论讲解与剖析的理论性课程,也包括一些通过课外社团活动、专家报告、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与军事训练等活动形式展开的实践性课程或活动性课程。

3.大德育课程体系

理想的德育课程应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理服人”与“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也才能使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因此,大德育课程体系不是对现代德育课程的拼盘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现代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德育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大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还要从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对大学生的特殊要求出发,对德育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与组织形式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科学完整的高校大德育体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平台体系与课程组织管理体系等。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编织成网,共同组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工作系统。

二、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1 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发挥德育的“上天入地”功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传统德育在内容上过分突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过于注重德育的宏大社会理想灌输和道德规范导向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个体感受到巨大现实落差或压力的“解惑”则不够重视,尤其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个人存在意义等精神层面的需要和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问题处理技巧等现实内容却被淡化。3在其功能和目标定位上过于突出德育的“上天”功能(政治性功能)而比较忽视其“入地”功能(个人发展性功能),也正是这种片面的价值定位导致高校德育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境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也没有能扎实“立地”。实践表明,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建立在现代德育意义上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既包括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纪教育,也融合了与学生自身成长紧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既能突出传统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将德育的政治性功能和个人发展性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并且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德育的“上天入地”功能的实现,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德育实效性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突破了传统德育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藩篱,加强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并且课时充足,并且还开展了一些相应的学生社团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德育重社会轻个人、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的学生反感、排斥问题,但这种拼盘式的简单叠加也带来了德育课程内容上诸多的重复交叉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职业意识培养”,“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诸多内容都有重复。此外,在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时,由于这些课程分属于不同的部门,重复活动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些重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既导致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吃力而不讨好”。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从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中分析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系统内各要素达到最佳建构和配置,以求形成功能最优的整体配置。高校德育包括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之按照整体的育人目标和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与需求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功能最优的整体配置--一体化的大德育课程。既能减少教学内容与活动的简单重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又因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而功倍”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效果。

3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真正发挥大德育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

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最关键的一个着力点。一方面,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校一切德育内容都纳入课程的范畴,这就使得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应急式地搞搞活动,而是有了科学的依托,一切德育工作围绕或显性或隐性的德育课程通过或理论或实践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展开,从而保证了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大德育课程体系将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和家庭甚至学生实习企业都联系在一起,从而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面实施”的一体化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合力育人作用。

三、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切合实际的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传统的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德育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既存在内容上的重复交叉又在教学中相互割裂的问题,突破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设计,改革为以课程内在的教育功能和知识逻辑,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认知和需求特点及其成长规律为主线,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个体社会化的三个阶段,即成“人”、成为“公民”和成为“职业人”三个阶段进行整合、设计相应的教育专题,形成一体化大德育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我们做了如下整合。在大一期间,针对新生面临的大学新生活适应问题、学业发展迷惘以及不同程度的道德与法纪意识薄弱等问题,开展新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道德与法纪教育,着重将学生打造成为一个有着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学业规划、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纪意识的人;在大二、大三期间,针对学生面临的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迷惘等问题,着力开展思想价值观教育和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帮助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大四期间,突出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适应职场的现实困惑问题,侧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就业与创业指导、就业政策与劳动法规、职业适应性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奠定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是理论课程的设计,也包括以相应的专题为主线来开展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大一上学期,根据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学业发展等问题,设计采访师兄师姐“制作大学收获与遗憾榜”以及“我的大学我做主----大学生活规划”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2.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以“新三中心”为理念的大德育平台体系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传授既定的教学内容即教材,强调教学的场地课堂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忽视德育内容和德育环境的广泛性,因而它是一种单一的死板的狭獈的德育模式。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的现代“新三中心”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尤其反对传统德育以课堂为中心而特别突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平台。因此,我们坚持“新三中心”论的基本理念,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网络教学以及不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德育平台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加强理论性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互动式”、“主动建构式”等互动式课堂教学,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构筑起“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二是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性课程平台建设,实践性课程“以活动为中心”,依托各种学生社团,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国内外重大事件为载体,在校内外开展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党团活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在活动学会发展;三是以师生双向互动为特点,构建网上“大德育课程体系”教育新平台,形成广大师生参与的、双向交流的自主式德育网络;四是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以情境为中心”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立孔子文化广场、建立比较人性规范的规章制度、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等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置身于积极和谐的校园“情境”中,其德性于无形中悄然提升。

3.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以保障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课程运行机制的建设。将现行德育的几门主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分别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心理辅导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三个不同的部门造成整合上的机制障碍,改革为将这些德育课程统归于一个部门德育研究中心进行统筹,由德育研究中心统一组织教师商讨议定课程大纲与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承担相应的专题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既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各自专业特长,发挥各自优势作用,提高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加强组织保障机制建设。实践性德育课程特别是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德育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乃至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配合,因此必须建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处、团委、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队伍乃至所有教职员工之间合理分工、协同工作、齐抓共管的大德育管理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各部门要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在既定的德育课程大纲基础上,根据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及重要会议等具体情况研讨年度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形式和目标,做好各项活动的分工与合作计划,由德育研究中心统筹,各部门依据分工安排组织学生如期开展活动,从而避免了各自为政、无序重复活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规划,使各项活动一盘棋,最终发挥了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3):5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2-273

3】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回归 [J].教育探索, 2012(6):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887700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高校思政课与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整合及其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YJY2012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华鸿(1974.8-),女,湖北省浠水县人,讲师,硕士,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地址:广东887700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12号信箱,邮编:510450,联系电话:15338059696

T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ake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Guo huahong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510450)
Abstract: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tuden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he realiza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best disposition, impeling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ork to move towards the scientific style, the specialization, displaying the entire sports person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main includes these ways: The conformit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s the realistic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To enhan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recessive curriculum union, constructs take “the new three centers” as the idea big moral education platform system; To enhance organizati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stablishes the effective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manage the system
Key word: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big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the theoretical curriculumthe practical curriculumthe recessive curriculum